近日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意见)。在2月27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闻发布会上,住建部副部长易军对建筑业未来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具体诠释。
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。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,建造能力不断增强,产业规模不断扩大,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,带动了大量关联产业,对经济社会发展、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。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,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、工程建设组织方式落后、建筑设计水平有待提高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、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较多、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、工人技能素质偏低等问题较为突出。
《意见》提出,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按照适用、经济、安全、绿色、美观的要求,深化建筑业“放管服”改革,完善监管体制机制,优化市场环境,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,强化队伍建设,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,加快产业升级,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,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,打造“中国建造”品牌。
建筑工人将实施实名制
据统计,2016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19.35万亿元,建筑业增加值达4.95万亿元,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.66%。建筑业还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,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1/5以上,有5000多万人,并带动了50多个关联产业发展。5000多万农民工是建筑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,对经济社会发展、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只有先解决农民工的归属问题,降低其流动性,才能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,才能有效地开展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,提升工人技能水平,这是提高工人素质的基本条件。
根据《意见》,建筑劳务工人实名制管理工作将在中国全面推行,建筑工人实名制后,所参与过的技能培训、从业历程、工资支付情况等,无论如何流动,都可以实现“一卡通”。
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将覆盖全国8万余家建筑企业的5000多万名建筑工人。
目前,建筑行业内工程建设领域违规劳务用工问题比较突出,尤其是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况时有发生。只有推动实名制管理,落实劳动合同制度,规范工资支付,才能迈出建筑改革的第一步。
易军透露,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工作,目前,信息平台已经初步成型,未来会把现有的逾5000万名建筑工人信息数据集中到平台上,无论工人如何流动,只要到新的建筑企业劳务,出示个人信息,都可以直接查询到其此前的从业经历、技能培训经历。
推动建筑工人公司化管理
近年来,随着建筑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,建筑业“大而不强”,工程建设组织方式落后、工人技能素质偏低等问题较为突出。提高建筑工人素质,培育现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,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。
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意见》中提出,加快培养建筑人才,改革建筑用工制度,大力发展以作业为主的专业企业;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,建立健全与建筑业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方式,保护工人合法权益。
我国将大力推动建筑工人公司化管理,加大工人技能培训和鉴定力度,力争到2025年,实现中级工技能水平以上建筑工人达到1000万的目标。
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,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的不断推进,对建筑工人的需求量急剧增多,建筑业建筑工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,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重大贡献。只有避免建设单位违规转包、管理不规范,建筑企业拖欠工资、逃避支付工伤待遇等侵害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的问题,保证他们的利益,才能维护社会稳定,促进建设行业持续健康发展。
附《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》7项具体措施:
一.深化建筑业简政放权改革,优化资质资格管理,强化个人执业资格制度;完善招标投标制度,缩小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范围,将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。
二.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,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,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,发挥建筑师的主导作用。
三.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,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责任,强化政府对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管,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。
四.优化建筑市场环境,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,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;加强承包履约管理,规范工程价款结算,通过工程预付款、业主支付担保等经济和法律手段规范建设单位行为,预防拖欠工程款。
五.提高从业人员素质,加快培养建筑人才,改革建筑用工制度,大力发展以作业为主的专业企业;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,建立健全与建筑业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方式,保护工人合法权益。
六.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,大力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,推动建造方式创新;提升建筑设计水平,加强技术研发应用,完善工程建设标准。
七.加快建筑业企业“走出去”,加强中外标准衔接,提高对外承包能力,鼓励建筑企业积极有序开拓国际市场;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重点支持对外经济合作战略项目。
来源 中华建设网(记者 肖岭峰)